《芦花荡》说课稿

时间:2025-10-23 17:17:11
《芦花荡》说课稿(15篇)

《芦花荡》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芦花荡》说课稿1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近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平的呼唤。《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

2.课时安排:

《芦花荡》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将教学时间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白洋淀优美的风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识记重点词语。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了顺利完成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紧扣课文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的策略,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

是准确把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会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并在赏析同时了解老头子是怎样刻画的。同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作用。

本课的难点:

理解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不陌生,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让学生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2.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尤其是关注那些平时不爱讲话的孩子,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发言。通过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那些阅读书评较好的同学参与到互评环节中,促其养成敢于争鸣,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提升。

三.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把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知识和能力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老头子”的英雄色彩,培养捍卫民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圆满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原则确定出本课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篇,增强生活的体验。

2.引导点拨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主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课文浅显易懂,且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我设计的“老头是怎样的人”阅读课文,运用批注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读出个性化的自己。

3.对话教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巴西教育家保罗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问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对主人公“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进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对话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和补充,激发并牵引基础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互评人物;深入挖掘,品读景物;联系生活,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环境,进而导入新课。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白洋淀水波荡荡,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苇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日寇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芦苇都见证了硝烟弥漫,白洋淀也养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把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领呢?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下这位神奇的老人吧。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让学生简要介绍孙犁的基本情况,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屏幕)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记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和散文的合集。并让学生在课下识记这些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接着通过教师听写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把好字词关。

(3)概括内容:根据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课文的内容。

(4)人物履历表:

主 要 人 物 履历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务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课时

环节一:提出问题,默读批注

围绕“我眼中的老头子”展开自由阅读,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批注的话不要太多,只需重点的三两个词语就行。不读书不拿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此处隐藏39115个字……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芦花荡》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反映抗日战争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范文。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的小说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是更大的亮点。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2、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描写,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责任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通过故事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文中的景物描写。

二、说教法

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嘎子和英子泛舟在白洋淀湖面上……

导言:

上面这段电影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小兵张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水上游击队,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船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芦花荡》就是反映当年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小说。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故事。

2、 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3、 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

4、 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理清作者思路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注意复述时:①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②语言简洁③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的复述。

预计学生回答的内容有:

1.芦花荡里生活着的人:一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2.芦花当发生的故事: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3. 教师总结: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直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的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泳本领,在万亩方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将敌人诱进他二埋伏圈,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四、景物描写品读

1.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汤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研的方法,让学生们就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3.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的独特感受。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的热爱之情,

明确: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

融情入境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抗日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的方法,并遵照以上三点将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 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的人热血沸腾,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芦花荡》说课稿(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