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时间:2025-05-25 16:45:41
《荷塘月色》教案汇总十篇

《荷塘月色》教案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荷塘月色》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语言鉴赏:

(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

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

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

《荷塘月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技能目标:

1、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情感目标:

1、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2、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设想:

1、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上,注意赏析本文的语言魅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勿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涵泳玩味,从而领悟文章意蕴之深刻,语言之精美。教师注意随机点拨,把握课堂进程。

3、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和脉络,第二课时重心落在4-6的细读赏析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歌文章很多,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写的是艳阳照耀下的荷花,月色朦胧下的荷花该是别有一番情致吧?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慢慢行走,细细欣赏!

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弥望袅娜霎时脉脉的流水梵婀玲

妖童媛女鹢首徐回纤腰束素敛裾

活动二: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听录音,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家——小路——荷塘——家。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指名朗读。教师点拨朗读要点,注意重读“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词句,表现作者摆脱尘俗的喜悦之情。

6、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作者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人独处,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暂时超脱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7、课文4、5小节是最能表现作者艺术风格的写景名段,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和朦胧柔和的月色、沁人心脾的荷香融合在一起,形成幽雅宁静、素淡朦胧意境。我们下一节课再作细致的赏析。作者独处之妙超脱之乐能不能永久呢?美梦会不会醒来呢?作者现在大家先看看第六小节,说说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注意抓重点语句。

生:“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失落之意,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遣心中的哀愁与苦闷,依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我什么也没有”读出感情。

8、师:作者的愁绪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借美景来忘却以告失败,朱自清又尝试用什么办法来超脱现实,摆脱种种烦恼呢?这种方法最终有没有奏效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剩下的部分,在讨论后回答。

生:作者通过想像江南采莲的习俗,想像采莲中热闹风流,想像采莲中情感的纯洁美好,借此把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不能超脱的,人终究不可能长久生活在梦中,不管这个梦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还是令人神往不已的习俗,“推门进去”说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种种苦闷、无奈甚至是痛苦还是要缠着他,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景消愁愁更愁。”

活动三:小节本课,预习单检查

1、明确结构,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 ……此处隐藏19798个字……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圆形结构

A典型材料:a圆形外结构:文中作者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

b圆形内结构:作者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

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删掉的原因①编者思想落后,《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②从题目看,是写夜间荷塘,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白天的事;③与外结构有关。从作者的行踪或纯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应该从家里出来,沿着小径到了荷塘,再顺着小径回去才是。但回去时作者不但跳过不写小径,还突然来了个忆江南,似乎该删。

不删的理由①情感上:与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变化更丰富;②结构上:与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富,行文更有起伏、层次感,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满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强化材料:圆形内结构与情感变化曲线结构不矛盾的原因

a圆形内结构就作者本不宁静,后企图寻求宁静,但终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结果;

b情感变化曲线结构表现情感的不断努力挣扎,重在过程。好像从地上弹起的皮球,虽经几次弹跳,但终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萧条冷落,充满哀愁,因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断肠人;后者竭力赞扬寒山秋景,秋景更胜春光,使秋天充满了生机,因为作者爱这傍晚枫林。

B强化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作者的心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而作者企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不宁静,进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披衣带门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赏美丽清幽、朦胧素淡的荷塘,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然而非常遗憾,荷塘月色给作者的仅是片刻的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色、聒噪的蝉鸣蛙叫,使作者猛然惊醒: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愁绪再上心头。

②现实在无法找回宁静,遂进入了记忆和联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莲的事情来了,在虚幻的联想中,不宁静的心灵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但马上被现实拉了回来,作者面前既没有采莲人,又不见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归于失败。

③于是思绪飞向作者的故乡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然而作者却经历了一次没有结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声息都没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引入内容1,指向目标1

从题目导入 ,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 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内容1a,基本实现目标1a。

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内容1a,接近目标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②强化内容1a,逼近目标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③延伸内容1a,逼近目标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基本实现目标1b。

①揭示内容1b,接近目标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 喻体有两个就行。

②强化内容1b,逼近目标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①揭示内容1c,接近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近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近目标2

分析文章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标2

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近目标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题并列

二.重点段分析

月光 正写 树色 面

清雾 杨柳 点

叶子、花 远山 远景

树影 路灯 近景

蝉鸣蛙叫

三.圆形结构与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尾声)

《《荷塘月色》教案汇总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